公务员、
事业单位及部分特殊岗位(如公检法)招录过程中,“政审三代”常
被视为最严苛的环节,这一政策的实施逻辑源于国家对公职人员政治可靠性与家庭背景的审慎考量。究竟哪些亲属关系需要审查?政审的“三代”包含哪些人?本文将依据现行政策与实际案例逐一解析。
一、“政审三代”的范围界定是什么
根据《公务员录用考察办法》及各地实施细则,政审考察的“三代”指以下直系及旁系亲属:
直系亲属
本人:即考生自身,需核查有无刑事犯罪记录、征信问题、不当言论等。
父母:包括亲生父母、养父母及继父母。
祖父母/外祖父母:部分地区仅考察在世的祖辈,但部分涉密岗位(如国安)会对已故祖辈历史进行追溯。
主要旁系亲属
配偶:大多数岗位需要审查配偶的政治立场与背景(如是否参与非法组织)。
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例外情况
离异亲属:已解除法律关系的继父母或养父母,若未对考生形成长期抚养关系,部分单位可豁免审查;
海外关系:配偶或直系亲属持有外国国籍或长期定居境外,需单独说明并评估其对岗位的影响。
二、政审的四大核心考察内容
政治立场与历史问题
重点审查项:本人或亲属是否存在危害国家安全言论、参与邪教组织、违反党纪等行为。典型案例包括:某考生因父亲在境外社交媒体发布不当政治言论,被判定政审不通过。
历史问题:祖父辈曾在特殊时期(如文革)被定性为“严重错误”,可能影响公安、政法系统岗位录取。
刑事犯罪记录
直系亲属影响等级:
一般犯罪(如酒驾、故意伤害):不影响大多数普通岗位;
重大犯罪(如贪污受贿、危害国家安全):导致涉密、执法类岗位政审失败。
旁系亲属影响:兄弟姐妹若涉及严重刑事犯罪且与考生关系密切(如共同生活),可能对涉密岗位产生连带影响。
征信与债务问题
本人征信:信用卡严重逾期(连续6个月未还款)、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直接取消录用资格。
亲属债务牵连:若父母因债务纠纷被多次起诉,但未涉及刑事犯罪,通常不影响政审。
职业道德与生活作风
审查范围包括:
本人是否曾在网络公开场合发表不当言论(如地域歧视、性别对立);
父母是否有有偿陪侍、赌博、嫖娼等治安处罚记录(如母亲因赌博被拘留15天)。
三、政审的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误区一:“旁系亲属无需审查”
真相:公检法、国安等特殊岗位会扩展审查范围至叔伯、姑舅等旁系亲属。例如,某考生因舅舅参与非法集资被刑事立案,导致其公安岗位政审失败。
误区二:“已故亲属不影响政审”
案例警示:某考生报考武警岗位,因其已故祖父在文革期间被定为“历史反革命”,政审未通过。涉密岗位可能追溯三代亲属历史问题。
对策建议:
提前自查亲属背景,不确定时可向招录单位匿名咨询;
若亲属有敏感问题,优先报考审查宽松的普通岗位(如中小学教师、文化馆职员)。
四、报考期间的材料准备与流程
政审材料清单
基础材料,无犯罪记录证明(本人及父母)、个人征信报告、现实表现证明(由学校或单位出具)。
特殊材料,涉及海外亲属需提供放弃外国国籍声明、无参加敌对组织声明等公证文件。
政审流程时间线
预审阶段,报名时需填写亲属信息,系统自动筛查直系亲属犯罪记录(部分省份已联网公安数据库)。
正式政审,笔试面试通过后,由招录单位成立考察组,赴考生家庭所在地实地走访,约谈邻居、社区工作人员。
五、应对政审问题的补救措施
亲属问题提前报备
若父亲曾有酒驾记录(非刑事犯罪),可在考察组谈话时主动说明已接受处罚并改正,争取谅解。
特殊情况申诉
对政审结论有异议,可在收到通知后7个工作日内提交书面申辩材料(如亲属犯罪时本人未出生、无共同生活经历等)。
政审三代的审查逻辑在于确保公职队伍的纯洁性与可靠性,但其具体范围与尺度并非“一刀切”,考生需理性看待政策,既不必因亲属的轻微过失过度焦虑,也要对有重大问题的岗位选择保持谨慎。建议提前规划职业路径,避开审查严格的岗位,或在报考前通过法律程序厘清亲属关系责任,以最大程度降低政审风险。